宏观经济状况。从长期和根本上看,股票市场的走势和变化是由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景气状况所决定的, 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从国外证券市场历史走势不难发现,股票市场的变动趋势大体上与经济周期相吻合。在经济繁荣时 期,企业经营状况好,盈利多,其股票价格也在上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收入减少,利润下降,也将导致其股票价格不断下跌。但是股票市场的走势与经济周期限 在时间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通常,股票市场的变化要有一定的超前,因此股市价格被称作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一、宏观经济走势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大盘走势的最基本因素。证券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宏观经济的大环境中发展,同时又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股价指数会逐渐下跌;到经济危机时期,股价指数跌至最低点;当经济复苏开始时,股价指数又会逐步上升;到经济繁荣时,股价指数则上涨至最高点。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这并不代表两个周期是完全同步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股市的波动也存在着自身特有的规律,在实际运行中,股市周期反映经济周期有着独特的特点,从而造成了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甚至背离的现象。二、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一般是呈正相关关系,即货币供应量增大使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货币供应量缩小则使股票价格下跌。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一般是呈正相关关系,但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政府一般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就会提高市场利率水平,从而使股票价格下降。同期,企业经理和投资者不能明确地知道眼前盈利究竟是多少,更难预料将来盈利水平,他们无法判断与物价有关的设备、原材料、工资等成本的上涨情况,从而引起企业利润的不稳定,对证券市场造成不良影响。三、利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利率变动与股价变动成反相关关系。只要通货紧缩的趋势继续延续,经济低迷,政府就不会坐视不管,政府要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力度,以此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些影响的特点:1.经济因素的变动,会先在证券市场有所体现。2.两者相辅相成,对经济的预期会影响对证券市场的预期,反之亦然。3.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证券市场的波动,在短期内难以消除。
最近一年来一直在经历熊市,牛市里赚了一点小钱,当跌破4000点的时候就自信满满的决定经历一回熊市,所以就没有完全撤离,一直在坚守,重复的抄底斩仓抄底斩仓,不敢说有什么真知灼见,至少我还没有彻底死心。
上面的多说了点,说点正经的,多少也了解了一些国外的股市历史,这次的熊市也是一步步地验证判断而已,简单来说当宏观经济出现比较热的情况下,国家为了避免出现经济过热导致盲目投资增多,从而引起银行短期的信贷风险,就会慢慢紧缩货币,控制信贷规模。用以降低银行将来的风险,而作为经济本身,由于短期没有看到明显的风险,大家手头都比较充裕,银行紧缩银根,一开始并不能有效地抑制投资增长。由于某些行业受到银根紧缩的影响而出现经营困难,当利润率不能满足他们的投资预期时,他们的手里的资产就会出现转移,从而出现大规模的现金流动,流向房市(甚至流向养猪市场),就会出现房地产泡沫,流向股市,就会出现股市泡沫。这一点我们06、07年都看到了。所以说,紧缩银根从某种角度来说,一般是牛市的开始。我们也看到了银行加息一次,股市暴涨一次。房市也涨价一次,伟大的“买涨不买跌”理论在中国根深蒂固。股市房市价格越高,跑步进场的人越多。而随着紧缩的进一步升级,民间资本维持投资运转是不可能持久的,长期就会出现断裂,资金链一旦开始断裂就会出现连锁效应,很快最终接盘的人就会发现自己高处不胜寒(最近收废品的企业开始大量倒闭我这里还有人囤积废品导致大亏而自杀),而底部买进(包括股市房市)的人就会迅速兑现利润,导致迅速的下滑,大量的盲目投资开始出现呆帐,大量投机企业暴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泡沫就破了,随着恐慌的不断蔓延,国家就会出手挽救经济,说白了就是让该死的去死,让能救的缓口气,但是如同牛市中紧缩不能一开始就起到作用一样,降息周期的开始阶段也不能阻止股市的下跌,如最近的10月两次降息,也没能阻止股市破掉1800点,但是我预计今年年内底部的确立就已经可以期待了,不过说这些也没什么意义,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才可以,我认为随着降息周期的结束,股市的底部就开始确立的,然后就是等待下一个紧缩周期。等待社会资金下一次的疯狂流动。在这个静默期,我认为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每下跌一个区间就买入一次,直到真正的开始上涨。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浅见,不作为投资建议。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去杠杆
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共同发力,当前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风险整体可控。
去杠杆,正对中国经济金融产生深远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提升,企业发展理念悄然生变,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助力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成效初显 去杠杆有序推进
“我们集团的资产负债率去年底降到69.5%,是2012年以来首次在70%以下,今年计划进一步降到65%。”山东一家地方国企财务总监表示,“日子是比以前紧了一些,但杠杆率降下来,财务支出大大减轻,企业轻装前行,资金使用效率也更高。”
这是我国去杠杆行动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今年一季度,杠杆率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个百分点,去杠杆初见成效。”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表示。
当前中国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企业部门杠杆率较高,在经济下行期,债务风险抬头,去杠杆成为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从去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到今年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都对去杠杆作出了具体要求。
一系列政策在多个领域共同发力。市场化债转股、处置僵尸企业、调整考核评价标准……多措并举之下,截至今年6月末,中央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6%,较年初下降0.3个百分点。
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为去杠杆、防风险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6月末,我国M2余额177.02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较上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
一系列旨在遏制资金脱实向虚的强监管政策出台,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大幅萎缩,地方政府融资ptai、房地产等去杠杆重点领域的不规范融资减少。上半年房地产贷款增加3.54万亿元,占同期贷款比重较上年低1.9个百分点。
“随着金融监管加强,影子银行等导致杠杆率上升的状况将有较大改变,对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的清理、整顿和规范力度也在加大,预计未来我国杠杆率将总体趋稳,并逐步有序降低。”刘世锦说。
风险可控 去杠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金融
随着去杠杆工作稳妥有序推进,风险防范的藩篱正在逐步筑牢。
一度持续攀升的银行业不良贷款出现企稳向好的态势。5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9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远低于国际水平;贷款损失准备余额3.5万亿元,拨备覆盖率183%,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资金脱实向虚势头得到遏制,截至5月末,银行业在保持12%以上信贷增速的同时,总资产规模少增20多万亿元;同业理财在上年减少3.4万亿元的基础上,继续缩减1.2万亿元,已累计削减三分之二以上。
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金融机构,去杠杆,正对中国的经济金融产生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资金从传统产能过剩领域逐步退出,向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动能聚集。
“我们对钢铁、水泥、煤炭等五大产能过剩行业融资余额较2013年末高峰时点下降近五成。与此同时,近两年来对先进制造业贷款增长超过10%。”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从全国情况看,6月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1%,比同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5个百分点。
“集中抽贷和蜂拥授信都容易产生信用风险,吸取前些年的教训,虽然我们的资源在往新兴产业方面转,但也不能一哄而上。”一家城商行行长助理表示。
去杠杆,也正在潜移默化影响企业的发展理念。
“国家去杠杆的决心和力度很大,不会是一阵风,企业应适应形势,先把自己的‘泡沫’挤掉。”人福医药融资主管李阳帆告诉记者,今年公司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做资产剥离,把精力聚焦在发展医药主业上,出售资产带来的收益改善了公司的资产结构和现金流,公司发展更有底气了。
根源治理 牢牢守住风险底线
尽管已初见成效,但去杠杆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需要通过有力但有序的措施,使宏观杠杆率逐步回落到合理水平。
去杠杆,国有企业是重中之重。但高杠杆的国企集中在钢铁、煤炭、电力等行业,去杠杆与去产能、补短板等任务相交织,情况复杂。
“市场化债转股和兼并重组应成为重点攻坚方向。目前已有部分企业陆续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未来应扩大到更多负债率较高、产品有市场、有竞争能力的企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去杠杆,要发挥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如果企业自身不走出过度扩张、过度负债的传统路子,不主动聚焦核心业务,那么去杠杆就成为金融企业的独角戏,成效不会明显。”一名银行业人士表示。
高杠杆的形成,与我国的金融、财税和国企等体制机制紧密相关。去杠杆要坚持着眼长远、深化改革,强化根源治理。
在金融领域,要丰富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在财税领域,明确地方政府财权事权;在国企领域,要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资本结构……从根源上去杠杆、防风险,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去杠杆从本质上来说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生态,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董希淼表示。
守住底线,才有底气。只要我们直面挑战,主动作为,就一定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经济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来自新华网
你好,简单来说,杠杆炒股就是放大你的炒股资金,例如:你手里只有20万本金,你可以加四倍杠杆就有了80万的账户了。当然,这加的杠杆是需要付出额外的“借款”成本的。
杠杆炒股,一方面是放大盈利,另一方面也会放大亏损。在股价上涨时,杠杆炒股还是可以的。但股价一旦下跌,问题就来了。原本正常的炒股亏了1万就是1万,而杠杆炒股就不一样了。杠杆越高,亏损得越严重。
加杠杆是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杠杆倍率借贷资金用于投资,以小博大的经济行为。
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如自行操作,请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控制。
在股市中,杠杆主要指融资,即借钱炒股。
假如你有十万资金,你的盈亏也就是这十万元以内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进行融资加杠杆,按照1:1的融资比例,十万元可以再融资十万元资金,资产变为原来的二倍,如果产生盈利,收益也会是原来的二倍,当然亏损的话也会有明显的放大。
炒股
是从事股票的买卖活动。炒股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证券市场的买入与卖出之间的股价差额,获取利润。
股价的涨跌根据市场行情的波动而变化,之所以股价的波动经常出现差异化特征,源于资金的关注情况,他们之间的关系,好比水与船的关系。水溢满则船高,(资金大量涌入则股价涨),水枯竭而船浅(资金大量流出则股价跌)。
从研究范式的特征和视角来划分,股票投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基本分析、技术分析、演化分析。
上述三种分析方法基于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其主要研究对象,都只侧重于市场运作的某一特定方面或者范畴,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但它们对于全面认识和深入探索股市运行规律,又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前提假设、范式特征各不相同,在实际应用中既相互联系,又有重要区别。
(1)、基本分析:以企业内在价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决定企业价值和影响股票价格的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前景、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入手(一般经济学范式),进行详尽分析以大概测算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和安全边际,并与当前的股票价格进行比较,形成相应的投资建议。
(2)、技术分析:以股价涨跌的直观行为表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预测股价波动形态和趋势为主要目的,从股价变化的K线图表与技术指标入手(物理学或牛顿范式),对股市波动规律进行分析的方法总和。
(3)、演化分析:以股市波动的生命运动内在属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股市的代谢性、趋利性、适应性、可塑性、应激性、变异性、节律性等方面入手(生物学或达尔文范式),对市场波动方向与空间进行动态跟踪研究,为股票jiaoy决策提供机会和风险评估的方法总和。